9月4日下午,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我们要讲的和西方想听的,是同一个中国故事吗?——海外媒体人的前沿实践及思考”的讲座。《欧洲新报》、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担任本次主讲人,讲座由中心成员杨耘硕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范总编首先分享了自己在海外宣讲中国故事的经历和思考。他指出,中西方对“中国故事”的解读存在差异,西方更喜欢听故事,因此,海外华人应该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话语、习惯接受的方式,讲述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
随后,主讲人介绍了他在欧洲开展民间外交、民间外宣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了民间力量在外宣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官方声音相比,民间的视角更易被接受,我们应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采用西方受众熟悉的语境和叙事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在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时,主讲人总结了民间外交的几点原则。他指出,虽然我们身处边缘,但声音不能被边缘化,发声的渠道和内容的质量必须保持主流影响力;其次,民间外交的任务不是简单复述官方观点,而是要讲出有特色的故事,我们的表达方式应当采用西方受众熟悉的语境和叙事方式,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在面向世界时,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反应,而应主动发声,尽管礼让谦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基础,但在面对舆论战时,我们要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积极澄清事实,传递真相,既要为国家赢得尊严,也要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争取更多空间。范轩分享了自己在藏区等地的采访经历,强调了真实故事的力量。讲座尾声,主讲人分析了欧洲舆论环境,指出了当前民间外宣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呼吁在场听众充分利用欧洲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包容的社会基础,坚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以技术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真善美的内容打动人心,赢得国际共情。
本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对海外华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听众对于外宣工作的热情。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只要深耕专业领域,用心观察,多做尝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国故事最好的宣讲者,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发展,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图/文 杨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