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
  • E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唐代中国——拜占庭关系”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412日下午,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唐代中国——拜占庭关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文学院副院长刘悦教授主持,中心成员及外文学院的师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特邀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海城(Igor Radev)教授主讲,他深入探讨了唐代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冯教授首先从“Byzantium”这一实用别名讲起,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背景,包括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的重要性、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以及希腊语作为主要文化和官方语言的确立。在探讨唐代与拜占庭的关系时,冯教授引用了《后汉书》和《隋书》等古代文献,分析了古代中国文献中对“大秦”和“拂菻”(即拜占庭)的记载,同时探讨了唐代文献中提到的拂菻国使节团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使节团可能的宗教身份和目的。



      讲座中,冯教授还展示了一些实物证据,如在敦煌发现的“丝绸基督像”以及新疆发现的含有希腊文标题的九世纪索格底亚语诗篇集碎片。这些材料为研究唐代与拜占庭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冯教授的精彩讲座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大家就唐代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交流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悦教授在讲座尾声之际与冯教授围绕“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展开讨论冯教授强调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并提倡通过教育和学术研究来增进对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的理解。同时指出年轻一代的学者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通过自己的翻译、研究和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更加全面和更新的中国形象。刘悦教授总结道,文化交流不应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仅是中国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增进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

      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发展,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