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原浙江大学副秘书长、人文学部主任、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范捷平教授为我中心师生带来了关于图像研究的系列讲座。
第一场讲座由中心成员方帆副教授主持,主题为“图像学导论:图像的回归”。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响热烈。
“21世纪的问题就是图像的问题”,范捷平教授从米切尔的《图像理论》切入,强调图像的重要性。他指出,图像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物体在实践进程中和变化中的稳定性,缺点也较为明显:图像可以通过非物理意义的方式被感知,其真实存在与人的具体感知保有一定距离。因而过去普遍存在对图像“切割逻辑性”的贬低,以及对图像阐释能力、传播能力的质疑。
20世纪末,“图像转向”在新媒体的语境下被提出,以批判性地反思西方传统哲学,反击“语言学转向”与“语言霸权”,推动思维范式从形而上学走向形而下的实践理性,主张用图像更好地阐释、传播意义。至此,人类用了三千年的实践完成了从图像到符号,再从符号到图像的轮转。
范捷平教授在讲座中追溯了图像概念的产生。在拉丁语中,Imago代表古罗马的亡者蜡制面具,此时的图像便已具备再现性或替代性特征。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进一步深化其内涵,Imago被视作欲望及其象征化的投射而重现。当前,图像学研究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以皮尔斯为代表的符号学派,完善了图像从标志(IKON)到指示(INDEX)再到象征(SYMBOL)的发展路径;以费德勒为代表的感知学派认为图像通过人类感知而获得,关注图像与感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布鲁纳的知觉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图像感知的边界,强调在想象中感知形象、构建图像。
讲座的最后,范捷平教授提出了图像解读的阐释学方法。在语义学中,意义指向一个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含义,是阐释的结果。因而所有的图像(符号)都存在意义,都可以被阐释。对图像进行解读时,要注意把握图像所创造阐释空间。
第二场讲座由中心成员杨耘硕博士主持,主题为“图像转向的争论”,同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范捷平教授在简单回顾上一场讲座内容的基础上,为师生们简要介绍了在“图像转向”中不同的学派关于“图像”的看法。符号学派的皮尔斯认为图像作为一种符号,与其他符号如象征符号的区别在于它与被表现的东西非常接近。感知学派的费德勒、维辛则认为被称之为图像的东西不在于其意义,而在于是可以被视的,可视的。是一种接近可感知的符号。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是符号图像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他于1968年首次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艺术语言》,提出图像是象征。文化和媒体研究认为图像绝不仅是“纯”可见的,而是始终基于媒介的实质性。
在梳理完不同流派学者对于图像的看法后,范捷平教授特别阐释了在图像理解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图像具有文献性,范捷平教授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历史上不断变化的主题、话语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媒介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视觉媒介中的图像形式直观地发生。二是图像具有隐喻性,图像不仅指向所表示的对象,而且在视觉上能将其解释为“此特征对象”。三是诗画相谐却不相同,范捷平教授谈到了古代“诗画一律”的问题,欧洲巴洛克时期也有人将“画如诗、诗如画”视为圭臬,但范捷平教授与莱辛、钱钟书等人一样,都认为诗和画作为艺术具有相同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具有特殊性。四是图像的展示机制,范捷平教授指出,图像展示并不是一种揭示的姿态,而是一种工具性的行为。即在展示行为中,图像永远不能作为主体,只能作为被展示的对象和工具来使用。
在谈论完这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后,范捷平教授进而揭示了图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物质性、思想性、可视性、直观性、符号性、感知性、审美性、媒介性和人文历史性。范老师运用了大量图片,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在讲座的最后,有不少线上线下的老师、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有老师提出图片中的文学性是如何展现的,范捷平教授通过宋代马远所创作的《寒江独钓图》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问题。现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所获良多。
这两场系列讲座均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范捷平教授主讲,范老师渊博的学识、生动有趣的讲解,帮助在场的师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图像”的内涵与外延,加深了对于“图像转向”的把握。
12月2日下午,范捷平教授带来了图像学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中心成员谢敏博士主持。承接上一讲图像的再现性、相似性、象征性,范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图像的差异和摹仿”。
范捷平教授从理论入手,提出图像的本质与显像之间所形成的张力,为跨时空阐释、想象、构建图像带来了多元的可能。同时,范老师结合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Sein)“存在着的”(Seiend)“此在”(Da-Sein)等概念,揭示图像的差异无异于“本体论差异”,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统一,可见与不可见的统一。只有正确地判断“看”与“被看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并解读出其中的“特殊之物”,图像的完整性和意义才得以显现。
面对如何才能够借助图像来更好、更完整地呈现意义的问题,范教授特别强调“理念”作为呈现、使用图像的前提,并由此转入“图像的摹仿”,论及柏拉图的“理念说”同中国古代的图像观,指出古今中外在摹仿图像观念上的一致性,即“以形写神,形神兼顾”,“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图像是摹仿,建构或重现于艺术家的大脑,依赖于现实的媒介,展示现实事物可能不具有的特性。
期间,范教授还以“蹴鞠”为题的中巴建交50年宣传短片为例,从实践层面为在座师生生动地展示了,新时代正确掌握“图像差异与摹仿”为促进中外交流、传播中国故事所带来的正能量——“图像比文字更具有传播知识的优势”。讲座最后,范捷平教授总结道。“重要的不是传统和现代、感性和理性的对立,而是观念可视性自身。只有当图像性具有具体的感知行为中的中心位置,那么说图像转型才有哲学意义。”
图/周明蓉、潘县梅、杨耘硕
文/周明蓉、潘县梅、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