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
  • E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讲座回顾︱王伟平:《微视频创作》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12月9日下午,浙江卫视资深纪录片导演、高级编辑王伟平老师为中心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微视频拍摄与案例分析的讲座。本场讲座是王伟平导演微视频创作系列讲座第场,由中心成员方帆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伟平导演以一系列微视频案例开场,这些作品题材风格各异,从南普陀寺庙的庄严肃穆到沙坡尾街区的活力四射,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到对社会热点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影像叙事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微视频创作的浓厚兴趣。随后,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影像叙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环保纪录片《农民陈法庆》与李子柒的微视频《兰州拉面》等案例,从实践层面详细阐释了选题、表现形式及剪辑制作等关键环节。他强调,影像是没有语言的表达,而建构意义要通过影像语言以及拍摄对象表达出来,这一过程需要创作者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叙事能力,将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剪辑节奏等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触动人心的微视频作品。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微视频创作中的困惑和挑战与主讲专家进行深入交流。王伟平导演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鼓励大家积极实践,勇于尝试,用镜头记录生活,用影像表达自我。讲座最后,王伟平导演总结道:“微视频制作要以人为立足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种关系的变化中出发,以小人物反应大时代,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这场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影像叙事技巧的机会,更激发了在场听众对微视频创作的热情。



      12月9日下午,浙江卫视资深纪录片导演、高级编辑王伟平老师为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文化的影像传播——外语学子的机遇与挑战”的指导讲座。本场讲座是王伟平导演微视频创作系列讲座第二场,由中心成员杨耘硕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王伟平老师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外文学子大有可为”的观点。她指出,外语学子在当代社会及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使命,不仅要掌握他国语言,更应具备影像思维和影像技术,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国际传播。王伟平老师回顾了自埃德加·斯诺、伊文思、安东尼奥尼到阎雷等外国摄影师对中国形象的记录,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由中国人亲自讲述中国故事。在阐述影像与社会、艺术的关系时,王老师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展现影像作为历史记录与主观表达兼具的重要性。她展示了法国摄影家阎雷所拍摄的转型期中国照片以及解海龙的《我要读书》,通过这些作品诠释影像在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文关怀方面的独特价值。



      随后,王伟平老师以纪录片《最后的狩猎部落》为例,探讨了其中的人类学意义与叙事策略。她强调,只有真正走进故事、承受艰辛,才能拍出兼具思想与艺术性的作品,并进一步介绍了影像叙事常用的三种视角:全知(非限制性)视角、限制性视角和内视角。关于叙事视角的选择,王伟平老师结合自身经验,认为以个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更易引起共鸣,并以纪录片《爱上中国》为例,阐释了如何将个人故事与时代变迁巧妙融合,从而打动海内外观众。影片总撰稿人范捷平教授也现场分享了影片的构思:通过阎雷的经历、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昨天的中国》《微笑的中国》摄影集之间的呼应,凸显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独特张力。



      讲座最后,王伟平老师总结道,最佳的影像叙事策略是“寓道于故事之中”,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生动的故事,用真实、鲜活的影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讲座结束后,王老师和范老师同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同学们的短视频作品进行了点评指导。


      12月25日晚,浙江卫视资深纪录片导演、高级编辑王伟平老师为师生带来了题为“用影像书写历史—故事化手法在文献纪录片中的应用”的指导讲座。本场讲座是王伟平导演微视频创作系列讲座的第三场,由中心成员方帆副教授主持。



      讲座之初,王伟平导演指出,外交题材纪录片由于无法实时拍摄,只能依靠记忆与阅读,创作难度往往较大。而运用故事化的手法向观众讲述令人信服的故事,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传播目的。王老师以纪录片《中国大使王稼祥》为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把握故事化创作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手段。她强调,虽然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但创造者绝不能虚构情节,而应在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和策略来实现真实性。



      随后,王伟平导演通过讲述自己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拍摄素材的经历,向与会师生分享创作技巧。她指出,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应学会从大量素材与信息中抓住人物身上的亮点和叙事碎片,挑选吸引人的故事元素进行编排;素材拍摄后要进行归类,以便查找与剪辑。在剪辑过程中,创作者构建叙事时要注重情节化,寻找兴奋点与矛盾点,让故事有发展的过程,并用遗址、文献、照片等史料丰满故事。同时,王老师强调,重中之重是要抓住细节,因为细节是最有趣的故事,也是故事化最重要的部分。



      讲座临近尾声,方帆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想,认为除了创作技巧外,王伟平导演跨文化传播的创作热情也同样重要。她呼吁作为新时代外语人的同学们以王伟平导演分享的创作经验为指导,以影像为媒介,以语言开拓世界,书写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故事。



      图、文/陈姝瑧、刘宇佳、黄珂

      审核/杨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