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
  • EN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论坛回顾

    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新百年系列高端学术论坛之“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别区域研究”论坛


      2023年429日,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新百年系列高端学术论坛之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别区域研究论坛成功举办。本论坛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和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于腾讯会议、Zoom会议以及外文学院会议室线下会场同时进行,是为庆祝厦门大学外文学科创建百年而举办的一场高规格学术交流活动。本次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致力于探讨国别区域研究及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议题,立足但不限于外语学科视角,推动学科交叉创新。论坛设立主旨报告环节以及海外中国研究——驱动与发展”“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外交官视野下的国别区域人才培养”“跨越边界与全球中国三个分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深入探讨交流,为促进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人文交流共同体以及行动共同体作出贡献。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主持。校长助理方颖教授在欢迎辞中对厦门大学外文学科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此次论坛为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力量表示肯定。厦门大学校领导厦门市金砖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峰老师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赞誉厦大外文学科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国别区域研究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意义,并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国内外的6位区域国别和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理事长姜锋研究员的报告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需要展开,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探索实践,讨论如何培养会外语、通国别、精领域人才,并对构建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提出思考,同时也指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田野能力,并需具备历史、哲学和地理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贾文键教授分析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脉络和时代需要,梳理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有关研究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结合北外的实践进行分析和交流,从方法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区域国别研究要坚持“语言是底色、问题是主色、交叉是特色、桥梁是角色、家国是本色、团队是亮色”的实践路径;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作了题为“威尼斯与东方:商贸与文化交往史”的报告,介绍了马可·波罗家族旅东的历史以及马可•波罗及其在跨文化对话中所做的贡献,探讨了如何在不放弃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来面临新知识的挑战,从而促进文明互鉴;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教授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出发,着眼于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谈论如何建立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宏观场景中吸取国际关系史的经验和教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去思考什么是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外交学院原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教授对共同体形成的两种主要理论做了梳理,即自然生成观和观念建构观,秦教授指出原生条件和认同建构都不能单独发生作用,二者需要在实践中产生意义,实践将共同自然条件和共同意识结合起来,从而促成共同体的形成,共同体建设要以正向的合作实践为主导性实践,语言是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粘合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中国独立的国别区域研究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十分重要,对于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来讲,必须坚持正确学术导向,充分汲取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智慧,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新的“通三统”,全面推进国别区域研究,致力于实现构建中国特色国别区域知识体系的宏伟梦想。6位专家的主旨发言详细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知识体系构建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国别区域研究作为新兴重点交叉学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姜锋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贾文键教授作主旨发言


                 


         袁明教授作主旨发言                                          李集雅教授作主旨发言                


               


      赵可金教授作主旨发言                               秦亚青教授作主旨发言                  


      三个平行专题论坛于29日下午如约进行。在“海外中国研究——驱动与发展”专题论坛中,意大利著名汉学家、罗马大学的马西尼教授在其题为“西方人早期量词研究”的报告中指出现代汉语的量词是个独特的词类,中西方学者对量词的起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西方早期传教士从十七世纪初开始编制的各种量词表进行全面审视,证明这些词表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清代官话词汇的用法;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沃尔芬比特尔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前馆长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教授认为“民族(国家)”概念是一种精神建构,必须以一种适合多元世界观的方式来构想全球维度,指出中国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观念,如中国梦、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探讨来探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的构建;法国汉语教学总督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教授指出,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教学历来存在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和障碍,不管从教育论还是课堂中,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科的基本属性及学科性质与归属问题,分歧点在于这一学科的最小教学单位是一元或二元,即字(包括语素) 和词为两个最小语言教学单位;西班牙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西班牙格林纳达大学的阿莉西亚·雷林克教授讨论了西班牙汉学的起源、复兴的第一步及其在今天面临的挑战,她特别提及古典研究,西班牙的汉学研究与1617世纪道明会和耶稣会士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然而直到20世纪后期,西班牙才对中国进行了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比其他欧洲国家晚得多;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副会长、日本关西大学的内田庆市教授的发言旨在建立一个新的学问体系,即“文化交涉学”,教授提出以往的文化交流研究的前提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框架,而文化交涉学突破了以往以国家或民族为分析单位,从综合性的立场出发,以多元化的视角对文化交涉的整体形态进行阐释,教授特别重视以“周边看中心”的方法论来研究“西学东渐和语言接触”的问题,回顾了日本20 世纪 50 年代在此研究领域的发轫、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


             


      马西尼教授作主题发言                             施微寒教授作主发言


             


      白乐桑作主发言                            阿莉西亚·雷林克作主发言


      内田庆市教授作主发言


      在“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外交官视野下的国别区域人才培养”专题论坛中,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曾任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中国驻德国公使衔教育参赞刘京辉回溯了自己与外语和外交的不解之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从当下形式和未来趋势的角度全面解读新时代中国国际人才的培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与新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不忘家国情怀,培养以数字化支撑的人才;曾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司长刘志贤回顾了外语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指出新时代面对国际化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对过往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反思,指出人才培养要与新形势相适应,刘会长结合自己的所经所感,提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语言能力、专业能力、谈判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规划与实施能力、推销说服能力,且拥有宽阔的视野,熟悉国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法国公使衔教育参赞马燕生指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了全球胜任力的5个核心素养,即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熟悉国际规则规范、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及国际竞争力,马参赞认为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区域国别研究大有可为;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局局长薛玉雪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格局变革、全球治理备受关注,我国是全球治理积极的参与者与引领者,对联合国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服务全球治理的使命至关重要;曾任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局局长王纪元介绍了联合国的三大使命:和平、发展、人权,围绕这三大主题,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才需求包涵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王局长指出中国所提出的国际发展理念正在引领和诠释人类可持续发展观,中国高校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培养;曾任国家环保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之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悟,分享了本人在联合国工作的切身体验,介绍了联合国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双层维度、国际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职员核心能力,通过实际案例让同学们全方位近距离感受联合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


                 


      刘京辉作主发言                                刘志贤作主发言


           


      马燕生作主发言                                  薛玉雪作主发言


           


      王纪元作主发言                                    王之佳作主发言


      在“跨越边界与全球中国”专题论坛中,来自暨南大学陈奕平教授提出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速,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利益维护,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以赋能中国海外利益维护,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来自厦门大学的龚浩群教授用跨国性来概括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连接方式,她指出中国的跨国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体量非常的巨大,而且对国外的地方社会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要深入开展民族志的调查,在跨国流动现象当中发现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联性,龚教授指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新命题和新挑战,提出要构筑中国、西方和对象国三方的知识体系,要从市场交互人类学推动世界社会的形成,要从单向度的凝视转变为互视的过程;来自南开大学的王炳钰教授作了题为“家庭与职业的双重时间,境外中国女性学者的生命历程”的报告,着重强调了性别化障碍,展示了过去十年间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基于对境外中国学者的质性研究,从“历史与制度性时间”“生命历程时间”及“情境性时间”等角度,剖析跨境流动中的时间因素和时间力量如何交织于其流动决策、轨迹和愿景;来自云南大学的游天龙副教授为我们诠释了美式移民与边境治理的多重制度性困境,指出美国历届政府在处理非法移民这一兼具内政外交色彩的治理顽疾时的进退失据,是由美国移民边境治理体系的制度逻辑的历时性变迁、美国两党制围绕移民问题制造和加剧的极化现象和意识形态分裂、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所造成的制度张力,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运作规律所导致的,它成为美国政治整体衰败的一个表征。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王思萌老师主要基于其本人近十多年来在法国主持的各项田野调查结果,为我们梳理了法国华人研究的历史、现状并作出展望,不同于传统的东南亚华人社群和北美华人社群,欧洲的华人社群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点,王老师指出欧洲境内海外华人跨国别比较和研究的重要性;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朱梅(Mette Thunø)副教授指出欧洲是二战后华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社群,与传统的东南亚和北美华人社群不同,从整体上回顾了学界对欧洲华人的研究,展示了华人移民在欧洲经济活动和政治社会参与中的变迁。


          


      陈奕平作主发言                                 龚浩群作主发言


           


      王炳钰作主发言                                  游天龙作主发言


             


                  王思萌作主发言                        朱梅(Mette Thunø作主发言


      平行论坛结束后进入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欢教授强调华侨华人自我叙事的重要性,分享了建构群体的历史、塑造群体形象、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故事,她指出美国媒体上的华人叙事经历了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族裔”的演变,区域国别之间的差异造成话语不对等,我们的叙事要从不同角度,用世界的眼光,用他国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立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刘悦教授指出,全球文明倡议我们以文化文明力量应对人类的共同挑战、构建人类的大同社会指明了方向,旨在讨论如何推动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互通互融,形成愿景共同体、行动共同体,以及区域国别研究在其中可以并需要发挥的作用,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三个维度追溯文化记忆,刘教授认为要以共同体意识推动共同愿景,强调共同关切,形成共同讨论,构筑共同愿景,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明欢作主发言                                            刘悦发言


      主旨报告结束后,厦门大学讲座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院长范捷平教授专题论坛一海外中国研究——驱动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发言,范教授指出通过了解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洞察外国人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基本规律、模式和兴趣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更好地实现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达,实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目标;通过构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可以让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中华文化,从而为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卓越学者、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对专题论坛二“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外交官视野下的国别区域人才培养”进行了总结发言,范教授指出六位外事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建议,他认为树立全球视野观,拥抱全球视野,不忘家国情怀,国别区域人才要做的语言技能和国际事务能力应该相辅相成,合理利用中国以及国外媒体的力量借势而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燕清教授对专题论坛跨越边界与全球中国进行了总结发言,沈教授指出各位嘉宾发言的内容精彩前沿,涵盖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理论的思考,同时关照历史与现实的脉络梳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论坛所提供的平台促进了跨学科的交叉与创新,推动了中外交流交往,为外文新学科的发展蓄势注能。


          


      范捷平教授总结发言                                 范鸿达教授总结发言


             

      沈燕清教授总结发言                               徐琪教授致闭幕辞

       


      最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党委书记徐琪教授致闭幕辞。徐琪教授对所有与会嘉宾和参会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表示外文学院在新百年将会继往开来,开拓前行,共同展望国别区域研究未来的发展,在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大胆探索求证,在思想碰撞、交流互鉴中产出新成果,再创新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