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现在国别区域学、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显学,各方面都非常的重视,特别是党和国家在这个方面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对区域国别、区域国别的知识、区域国别研究给予了关心关爱、关心和支持。国家是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的时期、新的发展的格局,在这个方面我们怎么做、高校怎么做、整个研究机构怎么来开展合作,那么符合国家的发展。我今天准备就此向各位分享三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点,我们区域国别学也好、我们整个的高等教育也好,怎么样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我们都是围绕着国家当前的发展。这是我们区域国别学所面临的一个大背景,也是我们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大背景。二十大的精神指出,我们要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战略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战略的传播,从战略发展角度,我们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从内部来讲的;从外部来讲的话,我们是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从我们整个高等教育来讲的话,或者我们区域国别学发展来讲,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这样的一个时代的需求。这是从国家的战略的发展来讲,那么既为了中国的发展,也为了推动各国的共同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战略的传播,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我们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中国的力量,怎么能够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说清中国的精神和思想智慧,这也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任务,这也是国家的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还要在这个过程当中深化文明互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这样也是怎么样去说清、说明传递出去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的文明的新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为世界人类的文明的贡献的文明的共同的发展来贡献我们中国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我们整个的外语学科或者外语院校来讲,或者我们整个区域国别学科的新兴的发展来讲的话,从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翻译世界”,就是解释世界的意思。那么现在未来的发展就是在解释世界的过程当中、诠释世界的过程当中还要讲述中国、翻译中国。这样的话,我认为这是我们区域国别学,实际上是对我们整个的高等教育来讲,是面临着这个时代的需求,就是国家的战略的发展、国家战略的传播,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大的方向。在大的前提下来思考我们区域国别学这样的一个新的交叉的学科的发展,我想大家在过去这些年里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想今天稍微分享一下上外的一些做法。在外语学科也好,世界历史或者世界经济、世界国际政治等等各个学科,其实在区域国别知识建设或者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进行了探索,这些学科都是和区域国别的知识密不可分的。
外语学科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应该是和国别区域的一些研究或者知识构建、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的。如果说是有意识的把区域国别学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来去推动的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在2014年的时候提出来要培养区域国别的人才,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开展相应的研究。在2016年的时候,上海外国语大学要确定要建设一个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所外国语大学,从学校的发展战略上把区域国别这样的一个方向确定下来了。2017年的时候,上外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像这个区域国别的一些课程或者是领域的课程。2020年的时候,我们自设了学科点,现在还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区域国别或者全球治理的大楼,目前已经在建设当中,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样话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研究能够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上海市等兄弟院校的一些大力支持。其中就包括了中阿改革发展中心、中东研究联合研究院,实际上是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很高兴得到了科技部大力的支持,我们有三个国家级的“111”科创研制基地。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部的支持非常的重要,有14个教育部的国际司的和社科司的研究基地等等。在过程当中,过去若干年,它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形成了国际合作的一个平台。区域国别在学校的发展过程当中,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我们以中阿改革发展中心为例子,发展中心是习主席亲自倡议,根据习主席的倡议来成立的,时间是在2016年,习主席对这个中心始终都非常的关心,也提出了要求,发展中心要建成了双方就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双方交流改革开放,治国理政这经验交流的思想平台,要持续做强做大。过去若干年尽管还有疫情影响,但是工作还始终都在开展,已经培训了12期的来自阿拉伯国家的316人;从培养角度来讲的话,过去5年连续为阿盟国家培养了55名高级翻译人才,同时还在教育部的在外交部的支持指导下召开了5次中阿改革发展的论坛。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它就形成了有教材、有培训的材料,还与地方、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些培训的基地,在发展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或者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过程当中,学校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外也促进了我们和北大、北语各个学校的这样更密切的合作,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各个兄弟院校的大力的支持,它还不仅是一个涉外的、对外的这样合作的一个平台,在发展过程当中,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学校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国内的大学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了新的着力点,学校这些年也形成了一个“本硕博”课程体系,在区域国别也好、国际组织等等方面,目前能够开出来的相应的课程达到了790门。人才培养最核心的还是一个课程的体系,在这方面的话,我觉得能够扎扎实实的把这个课程体系做好它,让它能够有一个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的特点,还有国际的标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为时间的原因,我给大家非常简要地分享一下上外的一个探索和实践。
我觉得这个交叉学科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交叉学科看上去是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或者世界史或者是经济等等加在一起,好像这样的话就算是交叉了。实际上区域国别这个学科的挑战,它既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关、与国际关系学科相关,但不完全是外国语言文学,也不完全是国际关系。当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时候,我们说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本体性的、是目的性的。但是一旦进入区域国别交叉学科的时候,语言就变成工具了。所以我个人就有一个体会,仅仅是语言是不够的,它还要和专业密切的结合,和历史、地理、哲学、经济等等。所以对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同事来讲要转入区域国别学,这个挑战是很大的。同时对国际关系的学科的同事或者学者挑战也是大的。我有一个印象,国际关系它主要还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方说中德关系,我们有不少的学者是研究中德关系,或者是中美关系或者中欧关系等等,但是区域国别学这个学科,它是研究德国的问题、法国的问题、欧洲内部的问题,它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或者民族个性等等,所有这一切它是要研究它内部的,还不完全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我觉得对国际关系的同仁或者学者来讲,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我在学校和同事们发展区域国别学科的过程当中,我经常和大家分享一个担心,我就会有的时候说有些院系里面的领导说老师好像文学方面也一般,语言方面也一般,方向还定不准,那就让他去搞国别了。我就给同志们交流,我说你要这样想的话那就糟糕了,到最后肯定是搞不好区域国别研究的,而且不光搞不好,还可能是形成一个很不好的学术或者学科的风气,一定要注意区域国别研究或者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实际上对学校提出的挑战远远大于我们比方说纯粹的国际关系或者纯粹的外国语言文学。我自己出身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又搞点德国和欧洲的研究,对这个方面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我们讲学科实际上也是讲到了专业的挑战。我们在建设我们这个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育人体系和资政体系这方面,要格外的注意理论和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一定要务必做好,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就很难说来谈高水平的区域国别学的育人的体系。区域国别学还是非常有实证性的、有现实性的,国家也是期待通过这样的相应知识、相应的资讯来服务国家的治国理政,服务国家和国际传播。我在外交领域。同领导们和同事们的交流当中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其实政府的部门,我们说资政主要是政府和企业了,这些相应的部门,它们非常希望高校的学者能够提供很基础的咨询,期待着我们“往下看”。在资政方面总是大家都在琢磨“往上看”,这个不是特别的认同,我也听到有部里面的同志说,学者们最好不要总是在琢磨我们每天都在怎么想,应该比我们想的更深一点。比方说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为什么有这种认知的差异?德国这样的一种社会心态、传统文化,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性的特征?那么法国又是什么样子的?那么英国又是怎么样子的?等等。他们希望能够长久地去观察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比较持久的建议。
另外还有一个基本功的问题。搞区域国别研究,语言能力要求是非常强的。没有语言能力,好多事情你就不可能进入对象国或者对象的群体,这就很难了。所以语言能力也包括了直接的语言能力,也因此对我们外语学科、外语院校这样的一个学科的领域来讲,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其他的学科领域,这也是一个基本功。当然这个语言能力还有个间接的语言能力,我也注意到,马克思研究中国是非常系统的,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写的关于中国的系列论文或者文章,比方他写到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他就查阅了大量的英文的资料和法文的资料,得出了在他那个时代来讲是非常睿智的、犀利的一些观点和展望。所以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再一个就是搞区域国别的研究,一定到田野、一定到现实当中去,到国外相应的部门。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田野对我们自己的要求也非常的高。搞区域国别的研究的人一定要对我们自己的情况也要非常的清楚,否则的话比较起来就没有参照系了。
还有一个体会,区域国别人才的培养或者是研究或者是资政服务,离不开历史,这也是我比较担忧的,在我们现在的大学里面培养过程当中就发现大家对历史读的不多、知道的还是不够、还不细,这个方面需要补课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没有历史就不厚,没有哲学就不深,只会看到表面上的东西。还有一个地理的知识非常重要,没有地理的知识就不实,所以林林总总地就向各位报告一下我的一些个体会和观察,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再一次祝贺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成立100周年,谢谢大家。